在和美国闹掰之后投牛策略,印度自然而然把目光移向了中国,但“农夫与蛇”的故事不会在中国再次上演。
【中国外长王毅即将出访印度】
本月1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将访问印度,与印度国安顾问多瓦尔举行特别代表机制会谈。这次访问的直接背景,是印度总理莫迪计划在8月31日到访中国,参加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这是莫迪七年来第一次访华。
过去几年,中印关系因为边境摩擦、地缘政治竞争,以及各自对外政策的差异,一直处在若即若离的状态。如今印度之所以突然转向,流露出要和中国搞好关系的意图,背后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就是和美国“闹掰”了。
7月3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印度出口美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并在措辞上毫不客气地指责印度“跟俄罗斯绑在一起”。没过几天,8月6日,他又以“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再加25%的关税。这样一来,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很多商品关税总额超过50%,一下子跻身“被征税最狠的几个国家”之列。
特朗普之所以对印度“下狠手”,表面上看是因为印度买俄罗斯石油让美国不满投牛策略,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关税谈判谈崩了。
【莫迪和特朗普从朋友变仇敌】
一开始印度在关税谈判上的态度非常积极,甚至还主动提出可以加大对美国能源军火的购买量,同时增强美印双边贸易额,来换取特朗普在关税上的让步。
乍一看上去,印度在这场谈判中似乎处于弱势地位,一开始就摆出了“愿意吃点儿亏来促成谈判结果”的姿态,但实际上,印度提出的“让步”对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损失,相当于是空手套白狼。
然而印度没料到,特朗普“胃口”大得很,他想要的是印度能对美国彻底开放市场,尤其是农业和乳制品,最好能做到零关税。
对印度而言,农业和乳制品市场是其支持经济市场的两大重要支柱,如果顺从了特朗普的要求,无疑会对印度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面对狮子大开口的特朗普,印度罕见地选择了正面“硬刚”,在接下来几轮美印谈判中,愣是没有让步,就连美财长都忍不住感叹投牛策略,“印度谈判方有些顽固”。
双方僵持之下,结果自然是“谈崩”。等到7月底的最后期限一过,特朗普毫不犹豫地挥下重拳。而特朗普的举措也很快引起了“小弟”们的跟随。
近期,欧盟对印度的Nayara Energy炼油厂实施制裁,理由是其加工俄罗斯原油;同时对印度船籍也进行了管制;就连乌克兰也跳出来指责,称俄无人机上有印度产的零部件,暗示印度在“帮俄罗斯打仗”。这一下,印度在西方阵营里的处境可谓雪上加霜。
【美财长称印度谈判方“有些固执”】
面对这种孤立局面,印度想要破局,选择并不多。继续抱美国大腿显然不现实,毕竟双方短时间内是无法在关税协议上达成一致的;而俄罗斯虽然是印度的坚定盟友,但其现在因为俄乌冲突忙得焦头烂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远不及美国,更不可能替印度打开欧美市场,根本帮不上什么忙。
于是,中国就成了印度不得不认真考虑的对象。毕竟两国是邻居,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的潜力和市场空间都很大。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和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如果印度真心想稳住经济,改善外贸环境,就必须缓和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但缓和关系并不是说几句“好话”就能做到的。过去几年,中印之间积累了不少敏感矛盾,尤其是边境争端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搅局。如果这些问题在高层会晤前没有基本的沟通与共识,那么莫迪访华时就很可能会影响到重要成果的达成。
正因如此,王毅外长才要出访印度,提前把潜在的矛盾点捋清楚。比如,边境区域如何管控?军事部署是否需要降温?双方在多边机制,尤其是上合组织和金砖框架内的合作能否避免政治化干扰?这些都需要事先沟通。
换句话说,王毅外长是在为莫迪访华及中印关系改善“扫雷”。
另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印度在对外关系上的表态并不牢靠,今天可以和你握手,明天也有可能转头加入另一边的阵营。从这个层面上讲,王毅外长此行也是对印度的一种“提醒”:中方愿意以务实态度推进中印合作,但在底线原则问题比如边境问题上,中方绝不会退让。
中方的态度浓缩成一句话,合作可以有,但不能盲目;关系可以缓和,但底线必须坚守。
十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