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空间集聚的高级形态丰云股票,是文明的容器、发展的引擎、人民的家园。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性力量,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人民城市理念突破了传统城市治理的二元对立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城市内涵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时代品格
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以“人民”为核心、以“现代化”为导向、以“城市”为载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新范式,集中体现为人民性、创新性、系统性、安全性、共享性的有机统一,鲜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特质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城市发展批判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实践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是在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理论基础上对城市理论的范式跃迁,超越了资本主义城市以资本为中心的物化导向,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逻辑,强调“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延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表达,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发展。
人民性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立场和核心取向。人民性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标志,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灵魂所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高级形态,应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人的存在价值,而资本主义城市发展模式背离了这一本质。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刻批判,虽精准触达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的病灶,却始终无法突破制度性桎梏,无法找到超越资本逻辑的现实路径。与西方城市理论“资本至上”的底层逻辑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理念的系列重要论述将“人民”作为城市发展的价值原点、实践主体和评判标准,实现了对西方城市理论的逻辑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壮阔图景中,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基本价值主线,着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加快打造发展方向由人民引领、发展过程由人民参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城市新型共同体。
创新性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和跃升活力。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城市发展范式跃迁的活力变量。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创新性是激活科学潜能、推动生产力质变的核心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城市发展实践中最生动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这一理论,提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城市发展观。2023年在上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2025年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将“创新”置于现代化人民城市六大目标之首,强调“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超越了传统城市发展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模式,开辟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径。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激活“创新基因双螺旋”,以科创裂变引擎重构生产力遗传密码,推动城市“有机生命体”完成从技术革命到文明跃迁的进化迭代,锻造出生产关系主动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系统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法和内在要求。系统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城市各要素协同联动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强调,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系统性思维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原理的实践运用,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工具层面丰云股票,升华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与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系统治理要求;2025年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以及“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正是系统思维在城市工作中的迭代升级,要求我们以整体性、协同性思维来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开展城市工作。新时代新征程的宏大场景中,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既要注重把握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的内在关联,又要强调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的动态平衡;既要关注当下发展的协调性,又要着眼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城市作为有机整体的良性运转与模式升级。
安全性是城市发展的底线保障和基础前提。安全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理论逻辑,是维系城市机体健康运转的根本底线。在城市文明演进的历史坐标中,安全性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基础轴线,从古代城邦的城墙防御到现代智慧城市的风险预警系统,人类对城市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歇。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社会风险叠加等不确定性挑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暴露出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2023年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在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层层递进、逻辑贯通,体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安危的高度负责。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道路上,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既要筑牢城市各系统“防火墙”以防风险连锁反应,又要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实现风险治理与发展动态适配;既要聚焦当下群众安全需求,又要着眼长远城市韧性培育,最终保障城市这一“有机生命体”在复杂环境中持续健康运转。
共享性是城市发展的价值追求和治理准则。共享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是促进空间正义的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发展这一思想,在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更是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作为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鲜明彰显了城市发展的根本价值归依,超越了西方城市化进程中资本主导下的空间剥夺与不平等,构建了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新征程的改革浪潮中,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让城市不仅是财富创造的空间,更要成为每个人都能平等享有发展机会、共同书写美好生活的共同体。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价值意蕴
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城市场域的鲜活实践和具象展现,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文明新形态、执政根基、区域协调、新质生产力的深层意蕴指向,立体呈现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价值矩阵与综合效能。现代化人民城市突破了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的固有局限,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根基,以现代化城市为载体,构建起“以人为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格局,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现代化人民城市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现代化人民城市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高效组织动员能力,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政策响应的实践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城市规划、建设、运行、治理等重点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城市发展体制机制,有效缓解了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等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这超越了资本主义单纯追求“投资于物”的城市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更加注重“投资于人”的城市治理之路,为全球成功破解“大城市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必须以制度执行力筑牢人民城市根基,将党的全面领导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激活内生动力活力,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治理效能破解城市治理“老大难”问题,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现代化人民城市是开创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人民城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其发展逻辑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动能,又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实践场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形势,注重发挥城市开放门户枢纽功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持之以恒地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西方城市以资本驱动、个体至上为基准的文明形态,人民城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统筹城市空间、社会关系与公共价值,是坚持人本内核、推动文明新形态演进的重要方向,有效印证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辩证法则。我们必须以人民城市为载体,通过空间正义重塑文明底色、文化根脉熔铸精神标识、全球文明倡议搭建对话平台,在制度优势与人文价值双向互构中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样本。
现代化人民城市是夯实执政根基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与城市治理规律的内在统一性。现代化人民城市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设集合,更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与群众基础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城市治理的一条红线,大力推动工作重心向街道和社区下沉,推动服务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更大力度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这克服了资本主义城市政府沦为维护资本利益的代理机构、公共服务被“市场逻辑”严重侵蚀的弊端,为进一步强化执政根基提供了更优方案。我们必须通过基层党组织的“空间嵌入”,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机制,形成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共同体”,实现执政基础从组织覆盖到情感认同的深层次跃升。
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求跳出“单一城市”发展逻辑,摒弃“一亩三分地”思维,更好服务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带动地区整体跃升的动力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分别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联动发展的“火车头”。这表明了发挥主要城市作为增长极的外溢效用,构建起“城市发展共同体”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略。我们必须以功能互嵌打破行政壁垒、以要素对流激活区域潜能、以共富型制度供给弥合发展梯度,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结构性动能,重塑“核心引领——圈层支撑——全域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空间治理新范式。
现代化人民城市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先进生产力,与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力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化人民城市作为劳动力、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集聚的空间载体与制度创新的实践场域,具备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平台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赛道日益向城市集聚,我国积极推进城市更新与科技融合实践,推动“科创+产业+城市”深度耦合,促进了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从“技术变量”转化为“动能增量”,为培育城市动力源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必须以现代化人民城市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反应堆”,将城市的物理密度化为创新浓度,将资源禀赋化为裂变能量,更大力度激活科创乘数效应,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更强劲的革新动能。
(刘力丰云股票,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十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